查尔斯·达尔文
一个热爱甲虫的男孩
大家好. 我是查尔斯·达尔文. 1809年2月12日,我出生在英格兰一个叫做什鲁斯伯里的小镇. 从我记事起,我就对户外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我喜欢在田野里漫步,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从闪闪发亮的甲虫到各种鸟类的蛋,我的口袋里总是装满了“宝藏”. 我的哥哥伊拉兹马斯和我一样热爱科学,我们甚至在花园的棚屋里建了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我们把那里叫做“煤气室”,因为我们总是在做各种冒着烟、发出奇怪气味的实验. 我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他非常希望我能继承他的事业. 但有一个问题,我一看到血就会感到头晕恶心. 尽管如此,我还是尽力想让父亲骄傲,只是我内心深处知道,我的热情不在于治愈病人,而在于理解大自然本身的奥秘.
寻找我真正的使命
为了实现父亲的期望,我去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那些外科手术课简直是我的噩梦. 两年后,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永远也成不了一名医生. 于是,父亲为我规划了另一条路:成为一名乡村牧师. 为此,我在1828年进入了剑桥大学. 虽然我学习的是神学,但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追求我对自然历史的热情上. 我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名叫约翰·史蒂文斯·亨斯洛的植物学教授,他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导师和朋友. 他鼓励我的好奇心,带我参加各种博物学考察. 毕业后不久,也就是1831年,我收到了亨斯洛教授的一封信,这封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信中说,一艘名为“小猎犬号”的皇家海军勘探船即将启航,环游世界,船上正好缺一位博物学家. 这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
一生的航行
1831年12月27日,“小猎犬号”起航了,我的人生也开启了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一段长达五年的旅程.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巴西那生机勃勃、令人眼花缭乱的热带雨林,那里的每一种植物和昆虫都让我惊叹不已. 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我挖掘出了早已灭绝的巨大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兽一样. 在智利,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地震,看着大地在我脚下颤抖,海岸线瞬间被抬高,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球自身所拥有的改变地貌的巨大力量. 然而,整个旅程中最让我着迷的,是我们在1835年到达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这个与世隔绝的群岛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实验室. 我发现,每个岛屿上的陆龟壳的形状都略有不同,有的像马鞍,有的像圆顶. 我还观察到,不同岛屿上的雀鸟,它们的鸟喙大小和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适合吃坚果,有的适合啄食昆虫. 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生活在如此相近的环境中的生物,会有这样系统性的区别呢?
谜题逐渐清晰
1836年,我带着成千上万的标本和满满的笔记回到了英格兰.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我都在整理和研究这些宝贵的资料. 1839年,我与我亲爱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结婚,我们搬到了肯特郡的唐恩村安家,那里成为了我思考和写作的宁静港湾. 我将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的雀鸟标本交给鸟类学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它们虽然外形各异,但都属于同一类雀鸟,只是演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这个发现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慢慢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成形:物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被一次性创造出来的. 它们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改变,或者说“演化”. 我把这个过程背后的驱动力称为“自然选择”——那些拥有更有利于生存特征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从而将这些优良特征传递下去.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我知道它会挑战当时所有人的认知,所以我非常犹豫,迟迟不敢公之于众.
分享我的伟大构想
我默默地研究了二十多年,积累了山一样多的证据来支持我的理论. 直到1858年的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年轻博物学家的来信. 他当时正在马来群岛考察,信中附带的论文竟然阐述了一个与我的自然选择理论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 这让我大为震惊,同时也意识到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和华莱士的论文在伦敦林奈学会被一同宣读. 这给了我最终的勇气,去完成我酝酿已久的书. 1859年11月24日,我的著作《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有些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认为我的想法挑战了神圣的信条.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科学家们,则为这个理解生命历史的全新视角感到兴奋不已. 一场关于生命从何而来的科学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好奇心的传承
在我1882年离世前的岁月里,我继续写作和研究,不断完善我的理论. 回顾我的一生,我最大的快乐并非来自成名,而是源于观察和理解这个美丽而复杂的生命世界. 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发芽,到一片珊瑚礁如何形成,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着迷. 我的工作证明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勇敢提问,就能揭开宇宙最深邃的秘密. 我想留给你们这些年轻的探索者们的信息很简单:永远保持你的好奇心. 不要害怕提出“为什么”和“怎么样”. 仔细地观察你周围的世界吧,因为那里总有无穷无尽的奇迹等待着你去发现。
阅读理解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