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大家好。我叫卡尔·马克思,你们可能在历史书上听过我的名字,但今天我想亲自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我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普鲁士王国一个叫特里尔的可爱小镇,它现在是德国的一部分。我的童年充满了欢笑、爱和读不完的书。我的父亲海因里希是一位律师,他教会我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要独立思考。我们的家是一个充满活跃辩论和宏大思想的地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对世界为何如此运转充满了好奇。我的邻居是冯·威斯特华伦一家,他们家的女儿燕妮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她聪明、善良,和我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我们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散步、交谈,梦想着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公平。当时我还不知道,她未来会成为我的妻子,我最坚定的支持者。

长大后,我上了大学,先是在波恩,后来去了柏林。父亲希望我学习法律,我也照做了,但我的心却被哲学深深吸引。我喜欢思考那些宏大的问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苦难?在柏林,我加入了一个名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年轻思想家团体。我们会在咖啡馆里聚会,辩论数小时,挑战关于宗教、政府和社会的旧观念。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新思想。我学到的越多,就越能看到周围存在的深刻不公。我看到农民们为了养家糊口而苦苦挣扎,而富有的地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我看到工厂里的工人,包括儿童,为了微薄的工资,在危险的环境中长时间劳作。这看起来太不公平了。我感到内心燃起了一团火——一种要大声疾呼反对这种不公的渴望。于是,我成了一名记者。我开始为一家报纸撰稿,用我的文字揭露我看到的问题。我的文章尖锐而富有批判性,常常激怒当权者。政府不喜欢我所说的话,很快就查封了我的报纸。但即使面临这些挑战,我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喜悦。1843年,我与我青梅竹马的恋人燕妮结婚了。她相信我的事业,在任何事情上都坚定地支持我,成为了我真正意义上的伴侣。

因为我的文章给我惹了麻烦,燕妮和我不得不离开普鲁士。我们搬到了法国巴黎,那是一座充满革命思想的城市。就在那里,1844年,我经历了一次将改变我一生的会面。我遇见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来自一个拥有工厂的富裕家庭,所以他亲眼目睹了工人们所面临的可怕处境。他与我一样对正义充满热情,我们一见如故,立刻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和我共同看到,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新机器和工厂,为少数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给多数人带来了极度的贫困。我们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矛盾。我们决定将我们的思想写下来,以激励工人们团结起来,要求一个更公平的世界。1848年,我们发表了一本简短但影响深远的小册子,名为《共产党宣言》。在书中,我们论证了全部历史都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斗争的故事。我们号召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创造一个没有阶级、财富由所有人共享的新型社会。我们的文字就像干田里的一颗火花。欧洲各国的政府对我们的思想感到恐惧,我们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搬家。我们被从法国驱逐,然后是比利时,最终在1849年,我和我的家人在英国伦敦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园,一个避难所。

在伦敦的生活异常艰难。我们到达时身无分文,住在城市一个拥挤的区域,生活极度贫困。我们面临着饥饿和疾病,当我因为无法负担像样的医疗而失去三个心爱的孩子时,我的心都碎了。那是一段充满巨大悲伤和挣扎的时期。燕妮是我的精神支柱,她优雅而坚强地操持着我们的家,而我的朋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经常寄钱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尽管经历了这些个人悲剧,我却更加坚定了完成自己工作的决心。我相信,要改变世界,首先必须准确地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会步行到大英博物馆的宏伟图书馆。我在那里度过了成千上万个小时,阅读、研究、写作。我学习历史、经济和政治,试图揭示支配社会的规律。所有这些研究最终汇成了我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这是一部庞大而复杂的著作,我试图在书中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如何创造财富,但同时也如何为工人阶级制造不平等和苦难。我希望通过理解这个体系,人们能够有力量去改变它。我的晚年笼罩在更多的悲伤之中。1881年,我最亲爱的燕妮去世了。失去她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痛苦。近四十年来,她一直是我的知己、我的批评者和我最伟大的爱人。

在燕妮去世两年后,我自己的生命也于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走到了尽头。但我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一直相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的目标从来不只是做一个坐在图书馆里的思想家。我希望我的思想能成为人们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平等世界的工具。虽然我的一生充满了斗争,但我希望我的工作能激励世界各地的人们去质疑不公,去为他人的权利挺身而出,并相信他们自己拥有塑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力量。

阅读理解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Answer: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成为了一名记者,撰写文章批评社会不公,但这让他惹上了麻烦。1843年,他与燕妮结婚。由于他的激进思想,他们被迫离开普鲁士,搬到了巴黎。在巴黎,他于1844年遇见了恩格斯,两人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Answer: 激励他的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感受,以及他想改变世界的决心。故事中提到,他看到“一些人辛勤工作却所得甚少,而另一些人却拥有太多”,这在他心中点燃了火焰。即使在伦敦面临贫困和失去孩子的悲痛,他仍然“更加坚定了完成自己工作的决心”,因为他相信“要改变世界,首先必须准确地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

Answer: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面对巨大的困难、贫穷甚至个人悲剧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一生中多次被迫搬家,生活贫困,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最终完成了像《资本论》这样的重要著作。

Answer: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意思是他们的思想(火花)在一个已经准备好接受变革的环境(干田)中迅速传播开来,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许多工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很容易就点燃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就像火花能轻易点燃干草一样。

Answer: 这句话揭示了他一生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思考或理解世界上的问题,而是要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希望他的思想能成为一种工具,激励人们去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平等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