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大家好,我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我的故事始于1770年,在德国一个叫波恩的小镇。我的童年充满了音乐,但并不总是快乐的。我的父亲约翰是我的第一位音乐老师,他非常严厉。他梦想着我能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所以他常常让我从清晨练习到深夜。有时,当他深夜和朋友们一起回家时,会把我从床上拉起来,强迫我为他们弹奏钢琴直到天亮。尽管如此,音乐还是成为了我的整个世界,它是我表达所有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的方式。1778年,当我七岁的时候,我举行了我的第一场公开音乐会。虽然我当时很紧张,但当我的手指触碰到琴键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和我的音乐。从那时起,一个梦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要去维也纳,那个时代的音乐之都,那里是所有伟大音乐家向往的地方。

1792年,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搬到了维也纳。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空气中都飘荡着音符。我感到自己终于来到了属于我的地方。我非常幸运,能够师从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约瑟夫·海顿。向他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我内心燃烧着一团独特的火焰,我渴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乐。很快,我不仅以作曲家的身份,更以一位钢琴演奏大师的身份在维也纳的贵族沙龙里声名鹊起。人们说我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尤其是我即兴创作的段落,那些音符仿佛是从我灵魂深处奔涌而出。那些年我感到非常成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比如你们可能听过的《悲怆奏鸣曲》。我以为我的音乐生涯会一直这样辉煌下去,但命运却给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大约在1798年,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我的耳朵里总是传来嗡嗡声和嘶嘶声,就像有小虫子在里面飞舞。起初,我试图忽略它,但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声音开始变得模糊,我发现自己很难听清别人的谈话。对我来说,一个以声音为生命的音乐家,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我的秘密,我开始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变得孤僻起来。1802年的夏天,我躲到了维也纳郊外一个叫海利根施塔特的小村庄。在那里,我写下了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中充满了我的痛苦和悲伤。我甚至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就在最黑暗的时刻,我意识到,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我的脑海里还有那么多音乐等待着被创作出来。我决定,我必须为我的艺术而活下去。

这个决定改变了一切。虽然我的耳朵渐渐陷入寂静,但我的内心世界却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和喧闹。我不再需要用耳朵去听,我开始用我的心灵和思想去感受音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都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响起。我的耳聋没有终结我的事业,反而开启了我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英雄时期”。我的音乐变得更加宏伟、更加充满情感和力量。正是在这段时间,我创作了我的第三交响曲,题为《英雄》。我最初想把这首曲子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因为我曾以为他是一位会为人民带来自由的英雄。但当他加冕为皇帝时,我愤怒地撕掉了扉页上的题词。这首交响曲是为所有为自由而战的英雄而作的。我还创作了我唯一的一部歌剧《费黛里奥》,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勇气和战胜压迫的故事。我的苦难,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

在我生命的最后几年,我几乎完全听不见了。想象一下,一位作曲家,却生活在一个完全无声的世界里。然而,正是在这片寂静中,我创作出了我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的最后乐章加入了合唱,歌唱着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诗作《欢乐颂》,那是我对全人类兄弟般情谊的梦想和呼唤。1824年,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我站在指挥台上,背对着观众。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整个音乐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我却什么也听不见。一位独唱女高音轻轻地把我转过身来,我才看到了观众们挥舞着手帕和帽子的激动场面,许多人都在流泪。那一刻,我知道我的音乐触动了他们的灵魂。1827年,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我知道,我的音乐会永远活下去。它从我的斗争中诞生,承载着一个永恒的信息: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要相信希望,相信人类精神的力量,并最终找到通向欢乐的道路。

阅读理解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Answer: 在1802年,贝多芬面临着失聪的可怕挑战。作为一名音乐家,这让他感到绝望。他写了一封秘密信件来表达他的痛苦,但他最终决定为了他的艺术而活下去,继续创作音乐。

Answer: 贝多芬最初认为拿破仑是解放人民的英雄,所以将交响曲献给他。但当拿破仑称帝时,贝多芬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认为他背叛了革命的理想。他撤销了题献,这体现了他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尊严的珍视。

Answer: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最艰难的挑战,比如贝多芬的失聪,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我们可以将痛苦和挣扎转化为创造力和力量,就像贝多芬将他的内心世界变成了永恒的音乐一样。它教导我们坚韧不拔和人类精神的力量。

Answer: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贝多芬的耳朵听不见了,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并没有消失。他不再依赖外部的声音,而是完全依靠他内心的想象力、记忆和情感来创作音乐。他的音乐变得更加深刻和充满情感,因为它直接来自他的灵魂深处。

Answer: 作者选择用‘雷鸣般的掌声’是为了强调观众反应的强烈和巨大。‘雷鸣般’这个词语创造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让人联想到雷声的巨大力量。这与贝多芬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寂静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他成就的伟大和那一刻的戏剧性与悲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