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明:万维网

大家好. 我的名字是蒂姆·伯纳斯-李. 时光倒流回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在一个叫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奇妙地方工作,它位于瑞士. 那里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共同研究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 但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想象一下,成百上千位聪明的科学家,每个人都有着惊人的研究成果,但他们所有的笔记、数据和想法都储存在不同种类、互不兼容的电脑上. 这些电脑之间无法“交流”. 这简直是一团数字乱麻. 一位在德国的科学家可能有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但他在法国的同事却无法轻易地获取它. 信息就像被困在了一个个独立的数字孤岛上. 我每天看着人们为此挣扎,他们打印出长长的文件,四处奔波,只为找到那个拥有正确电脑的正确的人. 这种方式效率太低了. 我开始梦想.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将所有这些信息连接起来呢. 不仅仅是一台电脑上的文件,而是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 我想象着一个单一的、神奇的信息空间,一个知识之网,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链接到另一条相关信息上. 你只需点击一个链接,就能从一份文档中的一个想法,跳转到另一份文档中的相关数据,无论它储存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幻想,但这个问题却让我无法停止思考.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工作更轻松,更是为了释放全人类合作的巨大潜力.

这个解决方案并非灵光一闪的产物,而是我意识到可以将三个关键想法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造一座信息之城. 首先,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建造城市里的建筑本身. 我称之为HTML,也就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它就像一套简单的积木,一种可以告诉电脑如何显示文字、图片,以及最重要的——链接的代码. 这些链接,或者叫超链接,就是连接所有建筑的魔法之门. 接下来,我们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都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这样你才能找到它. 我创造了一种叫做URL的东西,即统一资源定位符. 就像你家的地址能准确告诉别人你住在哪里一样,URL能准确告诉电脑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找到一个特定的网页或文件. 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知识的通用寻址系统.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邮政系统,在所有这些地址之间传递信息和请求. 这就是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一套规则,允许一台电脑(浏览器)向另一台电脑(服务器)请求一个网页,并让服务器将网页发回. 有了这三个想法——HTML、URL和HTTP——我就拥有了我的网络蓝图. 我开始在我那台NeXT电脑上编写代码,那台光滑的黑色立方体成了我的工作室. 我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我也称之为“万维网”)和第一个网络服务器编写了代码. 我的NeXT电脑本身就成了第一台服务器. 我非常担心有人会不小心关掉它,从而让整个刚刚起步的网络瘫痪,所以我在上面贴了一张标签,用红墨水手写着警告:“这是一台服务器. 请勿关机.”. 1990年12月,我终于将所有部分整合到了一起. 我创建了第一个网站. 它不像你今天看到的网站那么花哨. 它只有简单的文字和蓝色的链接,解释了万维网项目到底是什么. 但是,当我点击第一个链接,一个新页面出现时,那是一个纯粹的魔法时刻. 我的梦想不再只是我脑海中的一个想法. 它变成了现实. 万维网的第一批丝线就这样被编织出来了.

当网络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运行时,我知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我本可以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然后开一家公司. 有些人也这么建议我. 但我坚信,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它的开放性. 要想让它真正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网络,它就必须属于每一个人. 所以,在1993年,我和我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们宣布,万维网的底层技术将永久免费提供给任何人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没有专利限制. 这是献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 这个决定或许是我们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 它就像在一个全球花园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因为它是免费和开放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使用它、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改进. 程序员们创造了新的浏览器. 企业创建了网站. 人们开始分享从科学论文到家庭照片的一切. 网络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这不是因为某一家公司的控制,而是因为数百万人的共同协作. 它改变了我们学习、交流、购物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它以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方式将人类连接在一起. 我一直希望网络能成为一个向善的工具,一个充满创造力、好奇心和理解的空间. 所以,当你在网络世界探索时,请记住它的起源. 它始于一个连接人与思想的梦想. 我鼓励你用它来创造,去每天学习新东西,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善良,并以积极的方式与他人连接. 网络的世界,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塑造.

阅读理解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Answer: 他的主要动机是解决科学家们因电脑不兼容而无法轻松共享信息的问题. 文中提到,他看到“信息就像被困在了一个个独立的数字孤岛上”,他梦想着“一个知识之网,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链接到另一条相关信息上”,这不仅仅是为了“让科学家们工作更轻松”,更是为了“释放全人类合作的巨大潜力”.

Answer: 主要问题是科学家们的电脑互不兼容,导致研究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形成“数字乱麻”. 他通过三项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1.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像积木一样构建带有链接的网页. 2.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为每个网页提供独一无二的地址. 3.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让不同电脑之间可以互相请求和发送网页.

Answer: 他使用“神奇”这个词是因为他所构想的系统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魔法一样. 这个词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巨大期望和兴奋感,他期望这个系统能毫不费力地将全世界的知识连接起来,让人们可以瞬间从一个想法跳转到另一个,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近乎奇迹般的想法.

Answer: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分享是推动创新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蒂姆·伯纳斯-李选择将万维网免费分享给全世界,而不是申请专利牟利,才使得网络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协作平台. 这告诉我们,开放和协作比封闭和独占更能激发创造力,并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Answer: 如果他没有这样做,今天的世界可能会非常不同. 互联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普及和开放. 可能会出现多家公司拥有各自不兼容的“网络”,我们需要为访问不同的信息网络付费. 知识的传播会变得更慢、更昂贵,创新的门槛会更高,小企业和个人将更难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开展业务. 全球的连接程度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