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故事

我像一条沉睡了千年的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巅,俯冲进翠绿的深谷,又横跨过广袤的沙漠。我的身躯由石头和泥土构成,坚不可摧。每天清晨,我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唤醒我冰冷的石块;每个夜晚,璀璨的星空如同一张柔软的毯子覆盖着我。我静静地观察着世事变迁,见证了无数个日出日落。我的年龄已经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因为我的记忆里刻满了历史的风霜。想象一下,你正行走在我宽阔的脊背上,脚下的石砖坚实而古老。放眼望去,世界在你面前无限延伸,连绵的山脉如同绿色的波浪,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你可以触摸到那些饱经风雨的墙垛,感受它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是谁?我是一道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传奇。我,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我的诞生源于一个宏大的构想——守护。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相互征战的王国,它们各自修建了一些零散的城墙来保护自己。直到公元前221年,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秦始皇,统一了这些王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他有一个伟大的愿景:将那些旧的城墙连接起来,并修建新的部分,从而创造出一道前所未有的巨大屏障,用以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征召而来,他们中有士兵、农民,甚至还有囚犯。那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时代,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就地取材,用山间的石头、森林里的木材,以及将泥土反复夯实制成的坚固土块,一寸一寸地筑起了我的雏形。我的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承载着一个新生帝国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我并非一蹴而就。我的故事跨越了数个世纪和多个朝代。秦朝之后,有的皇帝继续为我添砖加瓦,将我延伸得更远;也有的皇帝无暇顾及,任由我的部分身躯在风雨中剥蚀、倒塌。我今天最为世人所熟知、也最为坚固雄伟的部分,其实是在很久以后的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修建的。明朝的工匠们是真正的建筑大师,他们使用了烧制的青砖和巨大的石条,把我建得更高、更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我的脊背上修建了数以千计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就像是我的眼睛和耳朵,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通信系统。一旦发现敌情,守卫们白天可以点燃狼烟,升起的浓烟在几十里外都能看到;夜晚则点燃火焰,火光能传得更远。信息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跨越数百公里,将警报迅速传到京城。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角色也渐渐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防御。我变成了一条“天空中的高速公路”。在那些地形险峻、难以通行的山区,我的墙体为士兵、信使和商人提供了一条安全平坦的通道。我还守护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确保商队能够安全地将丝绸、香料和茶叶等珍贵货物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异域的奇珍异宝带回来。我的存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我也成为了故事的摇篮。驻守在我沿线堡垒里的家庭,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都与我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历史,就这样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每一块砖石之上,等待着后人来解读。

如今,我早已卸下了戎装,战争的硝烟也已散尽。我不再是阻挡人们的屏障,反而成为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藏。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怀着敬畏和好奇之心来到这里。他们走在我的脊背上,亲手触摸我古老的石砖,惊叹于眼前的壮丽景色。我静静地伫立着,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一个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证明了当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努力时,能够创造出何等惊人的奇迹。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将永远作为力量、坚韧和人类历史那漫长、曲折而又美丽画卷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阅读理解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Answer: 最初,中国由许多小王国组成,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小城墙。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决定将这些零散的城墙连接起来,并修建新的部分,形成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防御系统,以保护他的帝国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

Answer: “高速公路”这个词强调了长城在险峻地形上的高效性和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道路”,而是一条宽阔、平坦且安全的快速通道,能让士兵、信使和商队快速移动,就像现代的高速公路一样,这比“道路”更能体现出它的战略价值和便利性。

Answer: 守卫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广阔的边境线上快速发现并传递敌情警报。他们利用烽火台解决了这个问题:白天点燃狼烟,晚上点燃火焰,通过烟和火光将信号从一个烽火台传到下一个,从而在短时间内将警报传送到数百公里外。

Answer: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合作、坚持不懈时,他们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巨大工程。长城的修建历时数个世纪,凝聚了无数人的血汗和智慧,它证明了人类的合作精神和坚韧毅力可以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Answer: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长城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过去,它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是一个将内外隔开的“屏障”。而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它不再用来防御,而是吸引着全世界的人前来参观和学习,成为了一个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理解和友谊的“桥梁”。